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伊春KTV招聘网 > 伊春热点资讯 > 伊春名言/句子 >  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

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

2022-08-15 01:12:29 发布 浏览 970 次

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

古时善于歌唱的人有种说法,就是歌唱应当做到“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是曲调,只不过是清浊高下不同的一种曲折连贯的发声,有如缠绕的一缕丝线;而歌词的字,则有喉音、唇音、齿音、舌音等发音部位的不同。歌唱时,应当使字字都发自本部位而能轻松圆润,完全融入曲调的发声中,令声音转换处没有郁结障碍,这叫作“声中无字”,古人称这种唱法如同贯串圆珠,现在说的善于过渡也是指这一技巧。如宫声的字而曲调应该用商声,那就要能转换宫音而用商声把它唱出来,而这也就是“字中有声”,善于歌唱的人称这样的发声是一种“内里声”。不善于歌唱的人,声音没有适当的高低抑扬,那就叫“念曲”;声音过于浅直而缺乏应有的内涵,那就成了“叫曲”。

天宝法曲与胡部合奏

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法曲:乐曲种类名称。晋以前原为用于佛教法会的乐曲,传入中原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相结合,逐渐发展为以清商乐为主的隋代法曲。盛唐时,这种乐曲又掺杂道教乐曲而发展至极盛,《霓裳羽衣曲》即是著名的法曲。唐玄宗命梨园弟子学习,称为“法部”。胡部:指中原北方及西方少数民族音乐,有时也泛指与中原传统音乐有别的“四夷乐”。隋代音乐有九部,唐太宗时加一部为十部,玄宗时又加入胡部。

中原之外的地区和国家的音乐,前世自然与中原有别而称之为“四夷乐”。自从唐天宝十三载,始诏令以法曲与胡部乐合奏,从此朝廷的音乐演奏便完全失去了古代的法度,而将上古先王留传的乐曲称为“雅乐”,后世新创作的乐曲称为“清乐”,与胡部乐合奏的乐曲称为“宴乐”。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刘禹锡诗云:“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又王建诗云:“听风听水作《霓裳》。”白乐天诗注云:“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郑嵎《津阳门诗》注云:“叶法善尝引上入月宫,闻仙乐。及上归,但记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用敬述所进为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曲》。”诸说各不同。今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或谓今燕部有《献仙音曲》(13),乃其遗声。然《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14),今《献仙音》乃小石调耳(15),未知孰是。

《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传自西凉,本名《婆罗门曲》,经玄宗润色而改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

三乡陌:一作“三乡驿”。相传唐玄宗于三乡驿楼上望女几山(在今河南宜阳),归而作《霓裳羽衣曲》。

王建(约765—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后期诗人。

听风听水:相传西域龟兹国君臣听风水之声而创制乐曲。

白乐天: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