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伊春KTV招聘网 > 伊春热点资讯 > 伊春学习/知识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人体运行气血的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而遍及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人体运行气血的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而遍及

2022-10-24 03:17:44 发布 浏览 491 次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人体运行气血的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而遍及全身各个部位的经脉的分支称为络脉,经脉与络脉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网,将人体内外、脏腑和肢节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以阴、阳来命名,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在人体经络网中,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尤为重要。十二经脉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其名称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如手太阴之别络、足太阳之别络、任脉之别络、脾之大络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对指导中医的各种诊疗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艾条等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针灸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而且起源极为久远。远古时期,人们偶然发现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碰撞到一些尖硬物体的时候会有意外的疼痛减轻的现象,于是逐渐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以期减轻疼痛。这就是针法的由来。最初使用的针是石制的,称为“砭石”,后来则发展为金属针,针的形制也有多个种类。灸法的发现则是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过火的烧灼、烘烤会得到缓解,于是取用兽皮或树皮来包裹烧热的石块或沙土对身体进行热熨,用点燃的树枝或干草来烘烤以治疗疾病,后来艾叶则成为灸治的主要材料,因为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优点。针灸疗法的原理是中医特有的人体经络理论,在治疗过程中,经过诊断,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然后制定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针灸,以达到通经脉、调气血的目的,从而使人体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也趋于调和,也就获得了防治疾病的效果。

中医推拿术是怎么回事?

中医推拿,又称“按摩”“按跷”“导引”“案扤”“摩消”等,是依据中医理论对体表特定部位施以各种手法,有时也配合某些肢体活动以恢复或改善身体机能的方法。推拿按摩属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汉时期已经有了关于推拿按摩的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虽然该书已经失传,但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黄帝内经》一书中记录了许多关于推拿的内容。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最先提出“膏摩”疗法,即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运用特定手法进行抚摩擦揉。这就将推拿按摩与药剂应用结合在了一起,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使推拿方法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推拿疗法进一步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对膏摩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陶弘景则在《养性延命录》中阐发了啄齿、熨眼、按目、牵耳、梳头、摩面、擦身等成套的推拿按摩动作。隋唐时期,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和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至明代,按摩成为13个医学科目之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时期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产生了《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专著。“推拿”这一名称也是得于此时。清代虽然未在太医院设按摩或推拿科,但没有影响这一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乾隆年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医宗金鉴》中对运用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疾病做了系统的总结,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确立了正骨推拿的分科。这标志着古代中医推拿术发展的最后成就。

何谓穴位?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